欢迎莅临辉腾企管
服务热线:13983893373
来源:网络摘录 阅读量:2023次
对战略的定义、解释、解读有很多、很多、很多版本。很全面、很系统、很专业。每个人心中对战略认识也是千差万别。
错误一:把战略目标简单等同于战略
战略目标是战略的一部分。换句话说,战略涵盖战略目标,但是,战略目标不能简单等同于战略。一套完整的战略,除了涵盖战略目标,还应涵盖战略逻辑,即,基于对环境、产业、行业、政策、技术、人口等外部条件的分析,再结合内部核心能力、核心团队、核心资源穿透分析,所得出的核心模式、核心路径。
战略逻辑是达到战略目标的一套内在综合论断。通俗一点理解,战略逻辑回答的是:为什么要干?能获得什么收益?需要投入什么?如何实现?除此之外,战略还应该涵盖战略风险的识别,以及针对战略风险制定的规避办法,这一点也是通常被忽略的。还有的把愿景等同于战略。还有的干脆没有战略,也是非常普遍的。当然,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,一切都随时被打破,被重构,谁又能绝对说没有战略就不好呢。
错误二:通常认为战略的价值在于指导未来
如果战略不能指导当下,那么有战略几乎等同于没战略。因为战略的意义在于:站在未来看当下,用未来的战略目标指导当下的经营。很多企业把战略理解为未来的事情,没有与当下的行动产生链接。
错误三:认为战略制定了,就应该一成不变
战略是结合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一套综合逻辑,属于大逻辑,发挥最高指导作用,通常不会随便变动。一旦变动,就会造成经营的大动荡,这是很忌讳的。但是,世界在加速发展,万事万物已没有常态,在凯文凯利看来,一切都不过是being状态。阿尔文·拖夫勒也认为“一切‘事物’都不是其本身,而是一种变革过程而已” 。目之所及,不过是一个个过程。
用有限的确定指导无限的不确定,显然,容易出错。所有的笃定也可能是一种错误。越笃定,可能错的越严重。但,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战略目标,只不过是要小心目标,需要时刻重新审视它,有时,要及时做出调整,以便保证战略目标的合理性。
错误四:谈战略是高层的事,员工不应该谈战略
不知何时起,员工谈战略似乎成为不切合实际、不踏实工作,好高骛远的代名词。常被嘲讽,被排斥。在他们看来员工就应该只负责执行,谈战略是一种忌讳。实际上,这是高级管理者短视、无能的表现。垄断战略的谈论权,往往也是职业经理垄断权力的一种途径。在我们看来,非但不应排斥员工谈战略,还应鼓励他们。
上下同欲者,胜。基层如果不能真正、全面、深度理解公司的战略,何谈同欲?何谈胜?
同欲是个过程,这个过程就是要广泛谈论战略。谈论的深度和广度,直接影响着同欲的质量。再说,高层脱离琐碎日常经营所制定的战略,也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觉。不但,鼓励员工谈战略,还应鼓励企业一切相关方谈战略,特别是战略客户、战略供应商,也应该让他们清晰、全面、深度的了解企业战略,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。
因为,一个企业真正的竞争力,不只在于自己具备什么样的能力,更在于能协同多少外部资源和能力,其中最重要的两块就是战略客户和战略供应商。最最核心的战略内生资源,还是自己的员工,所以,还得鼓励他们谈战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