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莅临辉腾企管

  •    服务热线:13983893373

您当前位置: 首页 > 辉腾简报

采购软实力探索

来源:源略管理咨询    阅读量:2702次    

一、产业升级给采购带来的新挑战

不知不觉的中国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,产业逐渐进入了升级阶段。对于采购来说,身边的供应商也悄然的发生了一些变化。

1、初级产业的供应商,比如说初级产品加工的供应商之中有一些好的供应商,逐渐的实现了产品质量体系,服务体系的升级,而差的供应商则面临的淘汰,所以你会发现身边的供应商有些配合度越来越低了,有些甚至面临着停产或者倒闭,但是当你没有意识到进行储备的时候,你就会陷入了供货的瓶颈中。

2、中高级的供应商也进行了一些整合,所以有些供应商的话,它具有和国际品牌竞争的实力。如果你还是以老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国内的逐步上升的供应商的话,那将会失去很好的国产化替代机会。

3、冷门行业的供应商也逐渐的越来越少,比如说塑料吸管,由于纸吸管的进入,那么全国这个行业从事塑料吸管的供应商,目前已不足200家。

4、部分热门行业的供应商所生产的产品也越来越紧俏,比如说国际的IC采购。

供需的变化永远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,所以我们做采购的清晰的认识,到形势的变化,来逐步调整自己的采购战略,才不至于到时候措手不及再次成为救火队员。

二、采购终极痛点:型号变化多,计划变化多

当一个采购做到快要离开公司的时候,往往多了一个身份,那就是救火队员。那么到底这场火灾是怎么引起的呢?

1、供应商体系不成熟,交货期变化快或者不准确,造成了预估不准,交货延迟面临停产,最后救火开始。

2、供应商的预警没有做好,对于供应商临时的涨价缺库存,交货危机等没有做好相应的采购备份。也可以说是对于整个供应市场的战略定位或者市场分布,了解不够深刻。

3、研发产品升级换代多,型号变化多。以至于采购部门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。

4、计划变化多包括了产品的型号数量等等预测不准,当然这个预测不准的原因有很多,比如说从销售预测开始到研发的预测,生产的预测,客服的预测。当然我们知道,其实有很多预测数据都是软件系统跑出来的。所以我们不能仅仅的依靠某个软件进行数据的预测,而是要根据市场的行情来及时的更新预测的数据。

对于采购来说,这4点可以说都是客观原因,但是我们主观上是否有能力去改变这些呢,或者从某点某种程度上减轻这些的发生后果呢?有,那就是我们对于整个资源库的把握。只有整个资源库足够丰富且具有弹性,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。这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要多开发供应商的意义之一。

三、面对有90%的供应商没有域名备案怎么办

之前有家咨询公司给客户做采购咨询,主要内容是做采购寻源,听说是在百度上找几家供应商给到客户,最后造成了一些笑话。

为了验证这个事情,我们特地通过专业的数据库来搜寻,竟然发现有90%的供应商没有域名备案,那意味着什么?就是这90%的供应商是在网络上找不到任何踪迹的。那么是否认为这些供应商的话是非常小微的或者初创企业呢。答案并非如此,我们验证了几个,行业里边都非常知名的,但就是在百度上没有任何的行踪,就不一一列举了。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,我们在本文中不一一深究,我们只是讨论如何把这些没有域名备案的供应商给挖出来。

1、通过同行的相互推荐。

2、通过各类展会。

3、通过咨询公司对于产业带的分析与实地考察。

4、通过进出口数据的比对。

5、通过行业协会的推荐。

所以要说采购寻源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,很多人认为在百度上找找有大量的供应商,其实往往并不是合适的或者价廉物美的厂家,采购寻源往往是采购工作当中最重要的一环,但是很容易被忽视其价值,人们会意识到猎头的价值,但并不是会意识到采购寻源的价值,其实道理是相通的。

四、领导要上电子报价系统,但供应商不报价怎么办

有些客户现在在数字化采购的驱动下,大规模的上一些软件系统,我认为有些是没有必要的。

1、报价是否应该在电子系统里边?

首先我觉得如果是招投标的话,在电子系统里边是比较合适的,但是作为询比价的每次采购都需要通过电子系统,那就是一种多余。

本来竞争性谈判是一种需要不断交流的过程,而通过电子系统,每次去投标也不知道自己的印标是否符合客户的要求,客户也不会进行解释,那好像是在跟机器人对话一样,供应商越来越感觉没有兴趣介入。这也是一种用AI来管理人的愚蠢策略。

2、盖章是否应该在电子系统里边?

我觉得这更是一种多余的系统。因为盖章本来就是工作量不大的一个事情,非要通过电子系统,根本没有必要。

那什么应该是电子化和人工智能的呢?那就是采购市场策略的制定,也就是通常说的报价池的建立。因为凡是做采购十年以上的人都知道,最吃功夫的就是在国产化替代或者寻找新物料的过程中进行询比价,样品测试。如果电子系统能在这方面给采购提供一定支持的话,那将是一种高效的行为。

五、为何我们采购既要统管内部,还要统管外部?

目前来说,很多采购是公司的项目经理,(其实最适合做项目经理的是销售。因为销售是第一时间知道需求计划的。)也是对供应商的唯一借口。

这个情况已经有所改变,有些大的企业设置物流一体化专员的岗位来对接供应商的物流专员,负责发货事宜。

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一种言论,供应商是你开发的,当然是应该你全权负责。但是别忘了开发的过程中还有质量部和研发部的成语。在评定供应商准入的时候,还有生产部门的介入和财务部门等的介入。

其实有一种说法是对的,就是说不管客户还是供应商,对接一个公司的时候有一个唯一的窗口。但是这个唯一的窗口并不应该成为唯一责任人。

如果说采购统管内部那么应该就是对于采购供应链这块的内部协调,然后对接供应商的销售,销售作为项目经理的话,应该是作为唯一的接口对接客户的采购。但是外部协调来说的话,应该是公司和公司之间的事情,而不是个人,比如采购对供应商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