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莅临辉腾企管
服务热线:13983893373
来源:投资人的逻辑 阅读量:2474次
一、人性化M理论贵在实践
1. 真正的管理功夫在行
中国哲学所乐的是道。孔子说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!”可见他把道看得十分要紧。道是要走的,走得出来路才会通。走不通,有知识又有什么用呢?道是实践的,注重躬亲力行。西方重思辨,中国所要求的是实事求是的务实行为。
《中庸》说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”无论广博的学习、详细的求教,还是慎重的思考、明白的辨别、切实的力行,都需要在实际行动中完成。分析起来,有五个不同的过程,而真正的功夫只有一个“行”字。行的结果必须虚心检讨,务求下次行得更有功效。依我看,中国人在管理的三个阶段中,最忽略的是检讨。
每做完一件事情,一定要有一个检讨。做得很好要检讨,做得不好,更要检讨。做得好,就要检讨为什么好;做得不好,就要检讨为什么不好。它们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,可以作为下一次改善的依据。
2. 实践要以知识为基础
中国哲学重“行”,但并不轻视“知”。我们尊重知识,追求知识,但是将重点放在能够运用上。因为仅有知识是没用的,最要紧的是以知识配合实际。因此,知、行的比重不同,但重视的程度是一样的。
孔子不耻下问,博学多闻,却否认自己为“多学而识之”的人,他的学习并非为了追求知识,而是在实际中应用知识。管理者做任何事都要先有个打算,然后着手去做。打算便是知,是行的基础。
3. 坚持原则求合理应变
坚持原则的人,往往过分固执,不容易合理应变。善于应变的人,又不容易坚持原则,以至流于圆滑。我们必须既坚持原则又合理应变,这才是内方外圆的圆通。
坚持原则的时候,你可以圆通求变;当圆通求变的时候,你又不能忘掉原则。这是内方外圆的圆通,否则就是滑头。
4. 圆融和谐效果才会好
圆融是包容性,不要计较同事的所作所为,这样才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功能。但是现在我们最计较的就是同事的所作所为,以至于一天到晚竞争,一天到晚紧张,一天到晚忙碌。
和谐不是“和稀泥”,“和稀泥”是没是没非,中国人最讨厌没是没非的人。我们听别人讲话时,要两边都听,只听一边,一定会是很糟糕的。和谐能够促使彼此一条心,各人发挥长处,不争功夺利,真心合作。取长补短,培养团结精神更要紧。唯有圆融和谐,才能长期合作。
二、人性化管理M理论的实际运作
1. 管理必须制度化
制度就是制定的法度。没有制度的管理必定是乱七八糟。我们要有一套方法,大家共同掌握度。
制度化管理便是制定一些法度,让大家愿意遵循这些法度去运作。这样大家才有办法合作,各部门才有办法协调,共同的目标才可能达成。
2. 制度要自生自长
要想让制度能够顺利推行,是要花一番工夫的,不是说制度公布了,就有执行力了。我们的建议是:
① 制度要自生自长,不可以移植。
典章制度不可以盲目从其他组织引进,以免水土不服。我常常看到很多新公司去同行那里抄一大堆制度回来使用。凡是抄来的制度都没有用,因为水土不服。制度必须自生自长,按照组织员工的实际需求来制定。制度要由员工自己来定,管理者有最后的决定权。
② 有多少需求,就建立多少制度。
不可抄袭制度,徒有形式起不了实际作用。也不要一次就想把制度制定得很完备,那是行不通的。假如公司只有三个人,你定一大堆制度,给谁看?如有需要,再来定制度,如果没有需要,宁可没有制度。
③ 将心比心,依据员工的需求来制定制度,员工自然心悦诚服,乐于遵从。
制度应当由员工自己来定,而且让有需求的人去定。那他们会不会只定对自己有利的制度?其实不必害怕员工自私,只顾及自己而不考虑大局。真正让他们自己去定制度,他们反而不好意思不讲道理,不好意思将制度定得过分。
④ 大家好商量是安人的第一步,也是制度化的起点。
中国人你越看得起他,他越讲道理。说“你看着办”,他就会很认真地去想、去做;如果说“你照着我说的去做”,他会糊里糊涂地去做。“你看着办”,就是你要花尽心思用心把事情做好。
3. 制度要适时修订
所有制度都要加上一个“日落条款”,说明终止实施的日期。哪有制度可以永久使用的?大可明订有效期为一年,届时再行修订。“本规定到××年×月×日自动失效。”
这样做看起来很麻烦,实际上很简单。期限将至时,把规章制度拿出来仔细检讨,往往不需要太大修改便可以再沿用一年。制度常常调整,会永远合适,如果两三年没调整,就寸步难行了。
4. 依制度权宜应变
管理制度化,并不表示所有管理措施都按照规定实施。我们在执行制度的时候,也要做到权宜应变。
管理者明定制度,一定要明白所有制度都是死的,人是活的,必须在法令许可范围内衡情论理,然后适当调整,合理解决问题,这也是管理制度化的应变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