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莅临辉腾企管
服务热线:13983893373
来源:禾源采购平台 阅读量:2392次
陷阱一、MRO采购总是手忙脚乱
MRO采购是维护,维修,运营物资,大多数是零散物料。在我近二十年的采购生涯中,这类物料是最难确定难易程度的。有的时候,仅仅是一些办公用品,难度似乎很小,但有时候,国外工厂的在现场使用物资,生产部长笔画半天,又是画图,又是说明的,仿佛要从市面上找到一模一样的物资,比登天还难,但还是能有一些缓解的方法的:
1、通过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
2、通过线上,线下五金超市。现在不少的企业青睐线上的五金超市,让需求使用者直接点击选择哪个产品,这个是非常聪明的做法,其实是把采购权限转移了,让需求方买,采购只是付钱。相比线下逛五金超市,还有传话,线上的五金超市更直接。
3、通过产品标准化。
除了这些,有一类MRO物资是永远解决不了的痛点,那就是定制化的MRO,或者需要从专卖店买的MRO。这个方面,超市解决不了问题,需要的是专业顾问。
陷阱二、被销售每次报价前要样品,要图片,要项目信息
我们做采购的,经历过无数次的询比价,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,总会有这么一类奇特的供应商,不管你有没有发给他图纸,不管图纸上有没有标注清楚,他总会问你要图片或者样品。那么究竟是他不专业呢,还是另有目的呢?
我想要分成两种情况来讨论,一种情况,他是对图纸的解读能力不够或者想偷懒,抑或是没有做过类似产品,他不了解,他想看一下这个图片。那么另外一种情况呢,就是他想知道这个项目是不是真实的,所以有图有真相,有样品,这才放心,他才就会返回去来解读图纸,进行一个报价。
所以我们采购在发出图纸之后,供应商如果没有报价,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,问他去要图片,要样品,问有没有做过类似产品,然后对于图纸是否有自己的解读,如果符合,再提供我们的产品和图纸,毕竟有些客户产品和图纸是具有保密性的,我们也不希望有些供应商拿去做逆向设计吧。
陷阱三、胡乱让供应商备库存会造成人为的垄断,造就了独家供应商
大家知道很多客户都有一个习惯,或者说有一个喜好就是让供应商去备库存,那么这样的好处呢,就是在于资金的压力会减少,库存的压力会减少,在客户的报表上会很好看。
1、在这种情况下,原本一个月的交期,那对于供应商来说可以立等可取,马上发货。那么这个是否掩盖了正常交期的假象呢?如果说一旦供应商出了问题的话,那么第2家备选供应商的话,是否就有这么一个交货的风险存在呢?
2、如长期的形成了这么一个交货的循环的话,也就是说给到供应商一个forecast预测定时交货的话,那么是不是给后来的供应商造成了一个进入的门槛呢?
3、那么也就是说在被库存的情况底下,是不是就造成了一个人为的供应商的垄断呢?因为如果这家供应商断货的话,那么其他家是不可能在很快的情况底下进行交货的。所以也造成了供应商替换的困难。
那么有采购说那我找两家供应商去备货,一家30%,一家70%,那不是同样可以达到减少库存的目的吗?
1、这种情况底下应该会优于第1种情况,但是呢,也会有如下的困惑,比如说当预测不准的时候或者型号变更的时候,那供应商的库存就变成呆滞物料了。那么这样的话,势必会造成今后新物料的报价上进行抬高价格,以弥补之前的损失。
2、采购员通常会通过口头的形式来下订单,那么这个也会产生一种牛鞭的效应,供应商会多备库存,那么造成了这个库存积压的第2次放大。
陷阱四、从供应商管理的角度解析为何抢不到菜和对策
最近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在网络平台上抢菜,而且是很多大概率抢不到。
1、临时爆发的购买需求暴增。
2、缺外卖小哥,网络平台有菜,但是送菜没有人。
但是这两点是最根本的原因吗?我觉得未必这两个原因是主要的,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约菜的时间段过于短,让需求造成井喷并无序。
曾经做过一个游戏,一个瓶子中有10个小球,同一时间拉出来,谁都出不来,但是约定好先后顺序之后,三秒钟全部拉出来了。那么这个跟我们现在限定的6点,8点进行抢菜,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效呢?
我觉得根本的对策应该是:延长约送菜的时间,把一天可约时间放宽至一周两周甚至更久。
这样做的好处是,避免了饥饿营销,并且对供应商的配送进行了一个采购预测管理,以便更好的进行配货。另外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讲,消费者如果在一周内或者两周内确定自己能拿到菜的前提下,也不会疯狂的囤货,以至于目前每天的需求量是平日的三倍。
在采购做供应商管理的过程当中,为了能及时高效的拿到货物,往往会给到供应商一个forecast预测,那么在抢菜的过程当中,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与给予一个预测呢?
陷阱五、平时不做采购战略,市场缺啥紧急采购啥
经常看到会有采购在群里发寻购的紧急现货,物料缺料,比如说,最近缺芯片,以前缺大容量的钽电容,在限塑令的时候缺塑料制品,在环保一刀切的时候缺电镀产品。真可以说是没什么要什么。那么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?是因为采购计划,需求计划?还是物流计划?我觉得这些都具有滞后性,应该是采购战略的缺失造成了这个结果。
那什么是采购战略呢?通俗来说就是一种前瞻性的考虑,一种事前的预警,是对于物料的全生命周期的考虑,是对于产业带分布的掌握,是对于供应商资源库的定期更新,而不仅仅是一个隔月的采购计划。
其实说来容易,这个做起来是相当困难的,而且具有很大的工作量,但是又不得不做这个事。那怎么来做这个事情呢?
一、定期分析产业带信息,对于关键物料做供应商池(战略采购角度)
二、研发需认证两种以上物料,以便及时切换,而且这两种物料需要不是同一类型的,比如都是进口的,甚至是同一个品牌的不同物料。(产品开发角度)
三、定期核算不同方案的采购成本(财务角度)
四、预计不同方案的到货时间(战略采购,物流角度)
其实战略采购并不是采购一个部门的事儿,需要各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做好。
陷阱六、要求新加入的供应商和老供应商一样价格供货
有一种情况比较普遍,也很有趣,就是在采购清单里面,往往有个采购分配量,比如一家30%,一家70%,然后两家的价格做的是一样高低的,哪怕一家只有5%的分配量。这是为何呢?难道我买95个馒头和买5个馒头的价格是一样的吗?显然不是也不科学。那为何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发生呢?
1、新进来的供应商往往是采购分配量少的,但你要做进来,必须低于或者维持目前的采购价格。
2、如果新的供应商,仅仅因为品质服务好,价格就可以高一些?引进来上面领导肯定不批准,增加了成本。
分析如下:
1、原来供应商首次供货的价格肯定不止这些,是每年降价下来的,这样限制底价,就造成了后进来的供应商越来越差,至少在服务上,不可能会有所突破。也造成了后来者频繁更换,到最后就只剩下独家供应了。
2、不具有可比性。阶梯报价是科学的,然而给出系统采购价格,则不符合阶梯报价的原理。
3、透露了采购成本。为了维持一致,所以公司的采购成本就不免被采购暴露出去。
总之,我觉得没必要非维持两个厂家同样的价格,价格可以是变动的,服务也是多元化的,如果从系统上看待这个问题,很多的采购与供应商的关系问题可以得到解决。
综上看来,有些是天然的陷阱,有些是自己挖的,只有从战略采购的角度来看问题,才会如履平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