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莅临辉腾企管

  •    服务热线:13983893373

您当前位置: 首页 > 辉腾智慧

从铃木被迫退出中国市场析企业战略竞争力

来源:网络(企业管理咨询与技术服务)    阅读量:2819次    

      铃木,一家全球范围内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型轿车制造商,准备退出全球最大的经济型汽车市场。铃木在中国的合资关系,终于到了划上一个句号的时刻:It’s time to say Goodby!这又是一个非常纠结的时刻。

      首先,中国是一个年销量高达3000万辆的超级汽车市场,其规模比后面的第二名到第五名的市场销量总和还大。这个市场里面,1.6L及以下的小排量车的市场份额超过65%。

      其次,一旦铃木这次确定退出中国市场,基本就可以视为永远与中国市场说再见。因为此举将极大损害其在华的消费者、经销商以及合作伙伴中国长安的利益,将对其品牌形象带来巨大的负面伤害。在这个消息被曝出的当天,铃木汽车在东京交易市场的股价下挫了4.8%,显示了投资者失望的情绪。创8月9日以来,当日最大跌幅。

      然而,这家被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统计为现阶段全球利润率最高的车企,还是准备挥下利剑,斩断了与重庆长安长达25年的合资关系。安永称,2018年Q2,铃木汽车的利润率高达11.8%,超过了宝马的11.4%,而成为全球利润率最高的汽车制造商。

      一、为何兵败中国?
      长安铃木兵败中国,事后诸葛亮般地解释,核心原因如下:
      1、在中国自主品牌最密集的细分市场厮杀,而做出了错误的市场定位。作为全球利润最高的车企之一,铃木在当初遭遇“奇瑞”、“吉利”、“比亚迪”等土八路的抵抗时,过于矜持,不能抛开身份、利润和面子,将自己定义为“精品小车”,看起来是一个大败笔。
      首先,“精品小车”这个细分市场不属于铃木,属于smart、mimi甚至是宝马X1、奥迪A2等,和铃木最终是没有关系的。
      其次,因为奥拓、雨燕、天语SX4等在价格上的“装十三”,给QQ、风云、F3、吉利豪情、自由舰等自主品牌车型留下了巨大的价格真空地带,让他们在最艰难的岁月里,在寒冬中得到了御寒的棉衣和过冬的粮食,存活了下来。而这些企业,最后成了将铃木赶出中国市场的主力军。
      事实上,铃木本来应该处于合资品牌在中国本土品牌对抗的最前沿的战场。然而,它在关键的时刻,放弃了与这些本土“泥腿子”的战斗,最终导致了自己被赶出这个市场。
      2、难以本土化。这恐怕是铃木自己独特的“败因”。因为几乎所有的跨国车企,在中国汽车市场展开竞争时,都将其视为最核心的市场,并投入大量本地化的资源,不断地优化其在华运营组织架构,加快本地化决策流程。比如大众、通用等跨国巨头,其中国的一把手,基本上都是这些决策核心层的高管。现任长安铃木董事总经理Kawana Takao,连常务董事都不是。
      对于铃木而言,它最重要的市场一定是印度。马鲁蒂铃木(Maruti Suzuki India LTD.)在2017年,总共卖掉了156.5万辆汽车,是其本土市场日本的2.5倍,约占全球总销量的54.2%,同时在印度市场的市占率高达52%。市占率达52%是什么概念?相当于大众、通用、丰田、本田、日产、福特、现代起亚等所有的合资品牌在华的市占率之和。2017年,马鲁蒂铃木还为铃木汽车贡献了52%的净利润。所以,中国人不能指望铃木汽车研发重点会在中国。最实事求是的想法是,铃木车型研发、制造、供应链的重点都在印度。

      二、倒掉的“多米诺骨牌”
      在2000年之前,中国的家电行业完全被日本企业主导。8年之前的2010年,日本的家电巨头全部退出了中国市场。大概在3年之前的2015年,韩国的三星还主导着中国高端家电市场。现在,中国人购买空调和彩电的时候,日趋开始选用国产的品牌。
      中国本土的制造业,从家电和手机,基本上都走过了从模仿、到投入技术做自主研发,到打造品牌,从低端的细分市场,向高端细分市场渗透的过程。中国的汽车产业,从2002年的市场“井喷”开始,本土的自主品牌已经有了超过15年的自主发展时间,并开始逐渐发展壮大。
      铃木退出中国市场,可视为合资品牌在本土企业竞争中,倒下的第一块“多米诺骨牌”。这事件基本上标志着在经济型车这个重要的细分市场,中国本土的自主品牌已经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。以此为起点,中国本土品牌会逐步将战火烧到价格更高的细分市场,紧凑型车,中型车等等……
      在这个过程中,原来在华品牌力不强、销售规模不够大、产业链不够雄厚的弱势合资品牌,将会成为中国本土自主品牌“向上战争”的炮灰。

      《创新者的窘境》告诉我们,颠覆者总是来自边缘市场,因为他们能够在利润更薄的边缘市场存活下来,并积蓄足够多的力量,而一旦向利润更加丰厚的市场进攻时,总会占据更多的价格优势。
      当然,这场战争最具决定性的战役,已经开始燃起了烽火,中国的本土自主品牌,终将与这个世界上最强势的汽车品牌,在10-20万价格区间的核心市场,展开决战。他们的竞争对手,将会拥有极其强势的品牌,无比强大的供应链和巨大的市场份额,更加灵活和本地化。结果会如何呢?无人知晓,更强的成本竞争力和更加本土化会给我们带来希望,电动化和智能化是另外的“杀手锏”。
      家电、手机产业,中国的自主品牌已经完成了逆袭,为什么汽车产业不能复制他们的荣光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