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莅临辉腾企管

  •    服务热线:13983893373

您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服务支持

使用正确的强制力,让你沟通交流得心应手

来源:网络(辉腾企管 整理)    阅读量:4856次    


        在进行非暴力沟通时,比较理想的结果是双方都能充分表达观察、感受、请求、需要,并能得到彼此的反馈,使双方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。但是有的时候,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,比如情况紧急,来不及进行沟通,或者一方实在是没有交流的心情,这时,就需要我们使用强制力,以保护自己和他人,防止伤害的产生。

        比如对一个看起来马上要冲到交通繁忙的马路上的小孩子,我们肯定是立刻将他拉回来。在这个场景中,危险随时存在,我们是没有时间在行动之前先与孩子进行沟通的。这个例子也体现出在非暴力沟通下我们使用强制力的目的:我们是出于防卫而不是为了惩罚、羞辱或谴责对方。这是非暴力沟通的强制力与惩罚性强制力的不同之处。

        而如果我们使用的是惩罚性的强制力,我们的目的就还是在批评别人的行为,并认为通过惩罚带来的痛苦,可以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并进行改变。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使用的惩罚措施。有的家长习惯了体罚孩子,他们认为,通过体罚,像打手心、罚站等方式,可以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是错的、是不应该再做的;有些家长虽然觉得体罚不好,但他们觉得自己找不到其他办法让孩子做“对他们有益的事情”;也有一些家长使用指责、否定等方式作为惩罚,如果孩子做了家长不喜欢的事情,那孩子就是“不懂事”“没良心”“不孝顺”“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白眼狼”;或者停止孩子的零花钱以示警告。

        这些方式虽然有用,有些孩子在事后可能还很感激父母,但是在非暴力沟通看来,惩罚会加强对方的敌意和抵触情绪,让双方的关系变得疏远,甚至鼓励了孩子用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。即使这些方式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,也不代表其他方式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。

        不论是体罚孩子的家长,还是惩罚下属的上司,想要通过惩罚让别人改变行为的方法,都只关心了对方行为的改变,却忽略了对方是基于怎样的理由改变行为的。当人们陷入为了避免惩罚而去做某事时,他们就不大会考虑事情的本质。